34赞
老面馍 做过

晚餐•2018年8月9日

#晚餐•2018年8月9日#云腿月饼的由来!
时间回到1851年左右,朝廷大员舒兴阿到云南做巡抚,胡善和其子胡增贵随舒兴阿到昆,在巡抚衙门内做起了厨师。
之后,舒兴阿奉调回京,而胡善父子则留了下来,在巡抚衙门旁一个叫“三转弯”的地方开了昆明第一家专营糕点的店铺“合香楼”

御厨出身的胡增贵,发现一种叫“云腿包子”的点心深得昆明人的喜欢。于是,他将自己的宫廷技艺与云南人的口味、食材结合起来,对“云腿包子”的配料和加工工艺进行改良。
经过不断尝试,1872年,他终于成功做出了以宣威火腿为主料,辅以白糖、蜂蜜、猪油、熟面等烘培制成的“火腿四两砣”,也就是云腿月饼的雏形。
之所以叫“火腿四两砣”,汪曾祺在其书《人间草木》中曾解释过:“过去四个月饼一斤,按老秤说是四两一个,称为'四两砣’。”也就是说,以前人们买“火腿四两砣”,只用纸一包,盖上一张盖有字号大印的四方红纸,细绳一扎,刚好四个,合老秤一市斤,每个月饼四两。
1884年,尝过“火腿四两砣”的慈禧太后题写《合香楼》墨宝赐给胡善、胡增贵父子,诰封父子俩承袭奉直大夫,成了“合香楼”创业成功的标志。
陈氏兄弟在兼收并蓄稀式火腿月饼和干式火腿月饼的基础上,他们对“火腿四两砣”进行创新、改良,首创出外一层硬壳、内千层酥皮裹馅,入口酥、松、脆、软、咸甜适宜的硬壳火腿月饼。
凭着这“酥而不碎,香而不燥,油而不腻,甜而不拗”的硬壳火腿月饼,在当时风头一时无两:买月饼的人挤得水泄不通,八月十五未到,月饼便被抢购一空。民国年间,为保证中秋期间硬壳火腿月饼的供应以维持购买硬壳火腿月饼的秩序。而与云南接壤的越南、缅甸、泰国的富豪人家,专门雇佣马帮,人背马驮,经茶马古道来昆明采购硬壳火腿月饼,供中秋节与家人享用。
硬壳火腿月饼就这样继承和发展下来。根据硬壳火腿月饼的特点,将之改名为“云腿月饼”,一直沿用至今。

2018-08-09

登录查看1条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