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面是用白面粉100克,酵母2克,水50克。 水要低于三十度。我用的是23度的温水。 用温水把酵母化开,然后把白面粉放进去,用筷子搅拌成絮状,然后用手揉好。 揉好以后,立马放进保鲜袋里,扔进冰箱保鲜24小时。 我是第一天上午九点放进冰箱的,第二天上午九点就可以拿出来用了。 拿出来的时候,明显感觉面团变轻了,体积也变得更大了。这个老面,就做好了。 我看别人做的,都是把温水和酵母搅拌均匀,静置五分钟的。
第二天揉面的时候,要做一个新的面团。 面粉的用量是,白面粉150克,荞麦面粉200克,酵母5克,水200克。 先把温水量好温度,是23度。然后把水倒出来200克。 再把酵母粉放进去,搅拌均匀。 再把量好的面粉倒进去,同时把老面撕成一团团的,和面粉一起揉。 我还加了一个鸡蛋,结果面太粘了。我又加了白面和荞麦面,比例是一比一。 面就揉成了一个面团子。 花生油是揉成面团子以后加的。 我看我妈都是在温水里就加花生油了。 揉好以后,要在下面洒很多白面粉,防止发好以后,面都粘在盆底,不好抠出来。
把面盖上保鲜膜,放到阳台上。 今天阳光很好,我家在北方,家里有暖气,大概两个小时十来分钟吧,就发好了。
我觉得我发大了。 表面都有裂纹了,而且蜂窝很明显,一个手指头戳进去,不会回弹。 肯定发好了,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发大了。因为表面有裂纹。 不过这是杂粮馒头,荞麦是个低筋面粉,出现裂纹也很正常。 事实证明,我没有发大了,蒸出来的馒头没有酸味儿。 我妈说,馒头要想蒸好了,油、糖、蛋、奶、盐,缺一不可。加了牛奶,出来的馒头,蜂窝很细腻,孔也不会很大。而且用了牛奶,馒头一般不会有发大了的酸味儿。加了花生油,馒头表皮会很光滑,还能锁住水分,馒头不发干。加了糖,容易发面。加了盐,有筋性有嚼劲儿。加了鸡蛋,也是容易发面。 可我做的是健康馒头,我只加了鸡蛋和花生油。
把发好的面,分成六小块儿。重新手一手,揉一揉。(应该是排气?) 放在棒棒叶上,行一行。时间大概是三十分钟。(应该是二次发酵?) 用手托起这个面,感觉很轻,体积变大了,就是好了。 我妈一般都是直接在面板上行的,盖一块儿白布蒙着就行了。 我刚开始在面板上,用保鲜袋盖在面团上行的。后来发现,保鲜袋和面团之间都有水了。因为我的保鲜袋,紧紧的贴在面团上了。 这不行啊。 我就换个地方,把它们放到蒸锅里去行了。 蒸锅里有一点点温水,估计也是没超过三十度。我没量,我感觉的哈。 我把蒸锅,搬到阳台上了。 面团就这样经过了三十分钟。 我妈说,我行大了。馒头形状都扁扁了,变扁了。 不过最后吃着还行,哈哈。
总共就弄了六个馒头,一个蒸笼三个。还不够费事儿的。这时候,就特别想我妈家蒸馒头蒸包子那个大柴火锅了。一次能蒸特别多。嗯,我妈家还有个大冰柜,我家还少个大冰柜啊~~~
蒸馒头的时候,我先把这两个蒸笼拿下来了。 蒸笼底下,我放的保鲜膜隔绝空气。 蒸笼上面,我又找了个锅盖盖着,来隔绝空气。 也不算隔绝空气吧,就是嫌乎敞着盖儿,把面抽的想干的、丁硬的,面还开口儿
蒸锅的水烧开了,我才把这两个蒸笼放到蒸锅里。 水烧开上来汽儿以后,把面团放进去。等着再上来汽儿,再计算时间。大火十分钟,然后转小火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 然后关火,再憋五分钟就可以了。 别憋太长时间,太长时间,怕滴水到馒头上。 憋时间不够,怕馒头遇冷空气,回缩。 馒头底下,最好加个竹帘子,这样吸水。我这次没加,棒棒叶都湿了。
这个大蜂窝啊,还可以,挺软的,就是有点儿发苦。我用的是苦荞麦面粉,还是带皮儿的荞麦。苦荞麦本身就发苦,不苦就不对了。要是用牛奶,蜂窝应该不会这么大。 下次争取一个蒸笼放五个馒头,一次能蒸十个。 一般的馒头,不用老面儿。我怕荞麦馒头发不起来,才用的老面儿。 我还是觉得,我行的太大了,时间也太长了。要不蜂窝怎么会这么大
手一手,就是揉面 行一行,就是找发面发的透暄儿得 想巴想巴,就是凉水面放那儿变得软和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