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做法就是,调制肉馅时,先加盐改变肉馅液体中的浓度,然后再加花椒水,此时肉馅中的液体含有盐,浓度自然会变高,水的浓度就相对变低了, 据渗透压的原理,水中的水分就会流向肉馅液体中,肉馅的吸水能力会大大增加。
直到肉馅吸收了足够的水分,稀释了肉馅中的盐分,到达一个临界点后,肉馅中的溶液浓度和花椒水的浓度一致后,就没有渗透压了,此时肉馅吸水能力几乎为零。 此时不断地搅动肉馅,会发现肉馅会起一层黏液,也就是作肉丸子,肉馅出现“起胶”情况,这是咋回事?
肉馅“起胶”的原理肉馅起胶是因: 盐溶蛋白搅打的肉馅中因含有盐,肉馅中的一部分蛋白质会溶解到水中,把脂肪颗粒,未溶解的蛋白质颗粒及空气包裹住, 持续的搅打过程也会让溶解出来的蛋白质之间相互交联形成网状,而此时整个体系的黏性增大,这就是类似黏液的“起胶”
肉再被搅成肉泥时,其所含的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可溶于水中,这种蛋白质被称为“水溶性蛋白”,所以没加盐的肉馅之所以能够吸水,主要就是两点原因:渗透压,水溶性蛋白。 而肉馅中含有的分子量稍大一些的蛋白质,在盐的作用下也能溶于水中,这种被称为"盐溶蛋白”,在盐溶蛋白和水溶蛋白的共同作用下,可将肉馅的吸水能力提升到最大。 这样肉馅就易起胶,但是还缺少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搅拌肉馅。
肉馅要顺时针搅拌才易“起胶”?这说法是错误的肉馅起不起胶,和搅拌的方向有点关系,但是关系不大,这是因搅拌肉馅的关键,不在于方向,而在于搅拌肉馅的速度, 只要搅拌肉馅的速度足够快,怎么搅拌都可以。 这是为啥呢?肉馅起胶离不开“盐溶蛋白”的特殊化学结构盐溶蛋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遇热时,分子间的决裂运动会使水分包裹其中,在一些离子的络合作用下形成稳定的结构,而这个结构就是“起胶”, 这种起胶的肉馅,在熟制后,有独特的Q弹口感,就像牛肉丸。
而这一起都是源于盐溶蛋白的特殊化学结构,搅拌肉馅的关键点在于速度,而不是哪个方向,为啥朝着一个方向搅拌肉馅更易起胶呢?这是因朝着一个方向搅拌肉馅,速度更快。 要是不同方向胡乱搅拌,速度根本提不上来,变换方向就需停顿,顺着一个方向不用停顿,且还能接著惯性,更省劲,速度也更快,速度上来了,肉馅的温度就上来,更易起胶。
总之只要搅拌肉馅时速度够快,肉馅就易起胶。另,调制肉馅时,要先加盐,后加水,和水分几次添加也没关系,之所以要分几次添加水,是怕加的水过多,超出了肉馅的吸水能力范围。
肉丸搅拌确实可能过头,但关键需掌握正确方法。搅拌不足会导致肉丸松散易散,而过度搅拌可能使肉质过于紧实、弹性下降。具体需注意以下几点: 搅拌方向与力度 必须始终沿同一方向搅拌(顺时针或逆时针),避免破坏纤维结构导致松散。搅拌至肉馅“上劲”的标志是阻力增大,肉馅黏连成团且表面有光泽。避免过度搅拌的判断标准 若肉馅失去黏性,呈现颗粒分离状,可能是搅拌过度导致肌纤维断裂。 过度搅拌的肉丸煮熟后口感发硬,缺乏嫩滑感。 优化搅拌的实用技巧 分次加水:边搅拌边少量加水,直至肉馅吸收水分且无法继续搅拌,避免一次性加水导致质地不均。 结合摔打:搅拌后通过摔打肉馅(约5-10次)可增强弹性,减少搅拌时间过长风险。 冷藏静置:搅拌完成后冷藏1-2小时,让肉质自然收缩,提升紧实度。 总结来说,搅拌需在“上劲”后立即停止,过度搅拌反而影响口感。实际操作中可通过观察肉馅黏稠度和手感变化来控制搅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