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PP打开 

准备食材 与往常不同,今天我们享受一场古法慢生活的乐趣,以“三煎三煮”法取黄芪汁。

首煎:将黄芪洗净,约2-3碗水量,文火煮沸20-30分钟,取汁。此阶段溶解水溶性成分(如多糖、苷类),取“清轻之气”。

二煎:药渣再加2碗左右水量复煮,时间略短(15-20分钟),析出首煎未完全释放的脂溶性物质, 得“浑厚之味”

三煎:药渣第三次加约2碗水量再次煎煮10分钟,榨取残余有效成分,收“残余之精”,三次煎煮药汁混合而用。

粥中另一味妙品,是那新鲜的山药。其色如凝脂,味甘性平,《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上品,赞其“补中,益气力,长肌肉”。《药品化义》更精辟点出其“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的脾性,将脾土补养。 最后到大米与小米的“双米合璧”,更是粥底的点睛之笔。这一金一银,一柔一韧,如大地承载万物,养胃生津、夯实后天之本。当双米在黄芪药汁中徐徐化开,吸足天地草木精华,便熬成一碗稠滑温润的金玉之羹,其温和熨帖处,更是养人。
外感实邪,阴虚阳亢,以及孕期,儿童,特殊病症老年人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芪。 “三煎三煮”如三顾茅庐般诚意萃取其精华,得黄芪浑厚补益之力,再与米同煮,恰似老将卸甲,只留一身浩然正气滋养身心。 处暑恰在长夏之尾、秋收之端,正是借黄芪峻补之力,托举疲惫中气之时;再结合山药双米之养,将耗损的气力补充,涤荡暑湿余孽。处暑食此粥,正如顺应一场天地间季节轮转的交接仪式。 此刻俯身耕耘补益,以水火为媒,引草木之精魂入碗盏,无论药炉前的三煎萃取,或茶釜中的三沸成华,皆在诉说着“至味需慢得,至道在渐修”之理,让我们为来日的丰收积蓄饱满生机。 这一期就到这里啦,让我们一起顺时令辨体质而食,下期见,拜拜。














